日期:2016-3-26(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治疗原理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无创性检查,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短,显像剂化学量极微,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低,因此发生毒副作用的几率极低。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或乐标记物靶向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或病变组织与细胞能主动摄取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在病变部位大量浓聚,照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利用核素发出的β-粒子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等,使其化学键断裂,导致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起到抑制或杀伤病变细胞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正常细胞核病变细胞对核素的敏感性不同,细胞分裂活性越大,浓聚放射性核素能力越强,对射线越敏感,所受的放射损伤越大。而射线在破坏或抑制病变组织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轻微。
【推荐阅读】